○吴志跃
在时光的隧道中,那悠扬的屐声,伴着那时的月光,轻轻地敲打在心里。
记得童年时,街邻的人们清早在小石巷子留下的屐声,虽然音调单一,但不论是由远而近声声急,还是由近而远声声慢,那都是最朴素的乐曲,至今记忆犹新。记着屐声,记着街邻,记着欢乐的童年。而今,数十年再回首,古巷依旧,屐声只在记忆中。一切都变了!面对静寂的古巷,感慨良多:改革开放几十年,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与发展,近百年来的商贸中心、市民的聚居中心,现在大部分被新城区替代。
在穿屐步行、用肩挑担的年代,陆城(东海)中五米宽的大铺内街、八米宽的大街、马街,完全能成为商贸集市。几百年来的商贩、购客在这里活动,都认为这些街道夠宽大的了,“阔到东海”成为一句形容场地开阔的代名词。东海以街命名的:豆街、米街、茶街、盐街,棉仔街、饼街、土笼街、打铁街等等,都是宽仅几米。只能适应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、交通条件。特定时生活环境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。1980年,东海在连厝围建第一批商品房“商业八栋”,是安排给纱布、百货、食品等商业公司干部职工住的。当时的设计图纸是有配室内厕所的,可建设过程中,这些准住户强烈反对;家里有厕所,臭死了,这样的房子谁要?于是要求施工队将室内厕所改掉,在小区外面建座公厕。时间仅过几十年,认知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东海城南有一个乡村叫崎砂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。估计现在崎砂村本村的年轻人都不知道,或至少没有去过崎砂老村。外地人一般只知道改革开放前村民居住的村落是崎砂老村,其实不然。在这个老村的东面,还有一个更老的老村,是清朝至民国初期村民居住的村落。约有二百户的房舍,统一模式建造,每户一个小门楼,进门后有一个小天井,然后是厅、房、厨房,室内的布局很合理,就是村道离奇的窄,宽约一米。整个村成四方形,房屋一间连着一间,状如城堡。现在这些房子都没人居住,整个村的外围长满藤蔓。我是几年前探寻红色遗址时在村干部作陪下进去的。崎砂不缺土地,为什么百年前要这样挤着建房子?这是有原因的,崎砂地处海边,以前常有倭寇,海匪、盗贼上岸,村民聚拢而居是出于共同防卫的需要。
社会的每一项进步,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前发展的。
东海老城区有记忆、有欢乐、有故事,有邻里互爱佳话,也有童年、旧时光的记忆。
从逝去的屐声中,既有对旧时光的记忆与怀恋,又有为现在进步发展的欣喜与点赞。时下,东海新区建设寸土寸金。在这种情况下,盘活老城区也许是个不错的选项。如十多年前将旧墟老县府、闲置的陆城影院等,合并改建成文化中心,成了市民休闲、晨运的理想去处。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。新墟同样有大片的闲置区域,如马街老医院、东海电影院等等。拓宽一般路道,打造一个亮点,就能带旺一片社区。
几十年过后,清脆的屐声还常在梦境中回响。真怀念老家巷头的炒芋粿、巷尾的五果汤,还有榕树下那摊“漏沙地豆”,想着就是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