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吴志跃
金驿市场位于陆丰市东海街道东海大道东侧,交通很方便。整个市场占地七万多平方米,是东海最大的市场。粮油、百货、水果、茶叶,应有尽有。最有特色、市民参与最多的是早市的鱼肉菜市场。
天刚蒙蒙亮,大货车、汽车满载着外地大棚蔬菜基地生产的各种蔬菜进来,在市场中心的卸货场忙碌,东海周边乡镇菜市零售摊贩、企业食堂的采购开着人货车、小四轮来这里批发。这个环节只是中转,大批量的蔬菜很少在这里零售。将近八点,东海城郊及附近乡镇的菜农、渔民进场了。他们用“幸福牯”(二轮摩托)载着大菜筐,突突突地进来,秋瓜、冬瓜,白菜、杏菜、空心菜,各种时令菜蔬,琳琅满目。这类菜很接地气,有些菜头还粘着泥土。
那一边,海鲜摊点也摆货完毕,除了一两摊高档的龙虾、鲍鱼、鳗鱼、海白刺外,更多的还是百家货,红鱼、目鲢、黄花鱼,价格亲民,而且新鲜优质。那小鱿鱼是“照火”的,两个小时前还在海里游玩呢,摆在鱼摊中,身上的皮肤还在闪光变色,说明它还是活的。
上午九点钟过后,鱼肉菜市逐渐收摊,市场那边的百货、糖料、粮油、茶叶、烟酒等商铺开门了。东海传统的嫁娶是要分糕饼的,就是订婚时男方根据女方提出的数额,将糕饼送到女方家。现在糕饼逐渐被糖料、花生油代替。一宗婚事至少都要用到数百份,到市场里购买就如同一笔批发交易,都得用汽车载。这交易,货如轮转,卖的开心,买的放心。生意之外还有欢乐和喜庆。
一个办得成功且上规模的市场,除公平、诚信、优质服务外,其成长的过程是有很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。1992年,东海大道修通后,金驿市场这个项目就上马了。是六驿村的村办项目。当时六驿村未独立设村委会,是炎龙村委会下属8个自然村之一。1995年,市场土建完成,当地组织了一次参观学习,比如有的村铺了水泥路面,有的厂社引进了新的生产线,有的农村庄稼长势好等等,都列入参观学习的项目。当来到金驿市场时,大家都对其庞大的规模心中一震。当时没有商户,也没有货物,只是完成泥土工程。觉得市场的主通道像飞机跑道一样笔直宽敞,卸货场比人民广场还宽。而当时,东海繁荣的商贸区大铺内宽不足五米,大街宽也只有八至十米。金驿市场这也太宽了!这是当年大家的看法。三十年过后才发现,这样宽的通道、场地刚好适合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东海新规划了后壁洋和桃园二个居住新区,对其规划方案进行了集体讨论。新区的巷道要留多宽?最后,以方便群众生活工作起见,确保两人挑着水担相逢能宽松通过,将巷道宽度规划为3米。因为当时只有县长有小车,根本就没有考虑小车开到门口这种需求。现在小车很普及,这些小区的发展就明显受到限制。金驿市场外面直通乌坎的大道刚规划时是叫“六十米大道”,后来有人说:要那么宽干啥?就减为四十米。六十米是叫了几年的,改为四十米很别扭,就干脆叫“东海大道”。现在,当看到货柜车进出市场转弯时的窘况,心想,若是有六十米多好!
值得一提的是,金驿市场早市有两种独有的物品。一种是“内溪”杂鱼。东海人说的“内溪”是特指淡水河的入海口,淡水与海水交汇处,涨潮时海水能上遡到达的河段。这个河段特殊的水质,生活着很有特色的“半咸淡”水域的鱼。就算内陆淡水河同一品种的鱼生活在这里,质量也不一样。如罗非鱼,内陆的池塘、河道捕到的,会生土腥味。而“内溪”的罗非鱼比马鲛还好吃。
“内溪”杂鱼是一些“狗母”、跳跳鱼、斑猪、金古、“乌须公”、尖头等鱼,大的好做菜上席的大家当然知道是好鱼。而那些小到不能剥肉的同样是珍品。如何吃呢?把杂鱼买回家,洗净;把锅里的水烧开,把鱼倒下锅,滚透。然后将鱼骨滤干净,仅喝鱼汤。这鱼汤比什么奶粉、氨基酸都有营养。
第二种珍品是“沙虾”,沙虾是当地对“内溪”野生虾的叫法。外形跟基围虾差不多,但个头普遍比基围虾小。基围虾是养殖投放饲料的,吃得足,长得快。几个月就有九厘米长;沙虾没有人给它投料,仅靠自己捕吃河中的浮游生物,一年也就长到小拇指大,一般只有筷子粗。与基围虾相比,沙虾壳脆,肉甜,有虾的香味。时下,在茶楼点叉烧包、红米肠、煎饺等等,那只能叫用餐。怡情的品茶是将沙虾煮熟,然后晒一天,半干不湿刚好有嚼劲,然后泡杯茶,一边喝茶一边慢慢品尝,那才能吃出虾的滋味,吃出诗意。
杂鱼和沙虾都不是很贵,只是不会天天有,可遇不可求,而且没上正规的摊位,经常是摆在市场不起眼的角落里,需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