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蔡金针
莲峰古寺,称莲峰庙,又称仙爷庙,祀八仙尊神,位于海甲岭与人头嶂之间的莲花峰。
海甲岭最高峰人头嶂,是陆丰市博社乡(今为博社村)的笔架山。人头嶂,俗称人头山,也是博社乡大祖祠“源远堂”三山门正向,故又称“文笔”。大祖祠后遥向今甲东奎湖山尖,称为人头山尖。这使得博社乡文风炽盛,人才辈出。
莲花峰,是博社乡一个有名的山峰,因峰形似莲花故名。它既是博社八景之一,也是甲子八景之一,有“海甲莲花山”“莲峰叠翠”“海甲山澜”“海甲莲峰”等几种命名,见《陆丰县志》《甲子乘》《登瀛范氏族谱·石帆纪略》等记载。清康熙辛酉科举人苍溪知县郑雷震《莲峰叠翠》一诗“嵂崒高峰半壁天,亭亭翠色弄晴烟。几回想像嶙峋意,好似华山千叶莲。”,写到“莲峰叠翠”是甲子八景之一。宋致政范开山十八世孙范可楷于康熙乙巳年冬撰写的《石帆纪略》,也能找到“莲峰叠翠”的记载,“灯芯山为玄武,马落池瀦其左,山趁水、水趁山,亦阳居之不多得者,限一洋田隔二里许,翻身逆跳结北輋祖地,乡进士蔡春迈先生发科,开祖于一,……盖山川钟美,此姓亦不得谓,西江水末一能限之,海甲山绵亘数十里,中有一峯曰‘莲花尖’,浣霞映日,亦甲城八景之一者”。
莲花峰在人头嶂东边,与它相连。在平缓的莲花峰上,就有仙爷庙的遗址。我曾两次登此峰,看到了断垣残壁的仙爷庙遗址。为什么在这里建仙爷庙,我起初不得为解,后来通过了解才得知。原来,传说八仙赴蟠桃会路过此山时,觉得这里另有一番天地,其中一位仙人李铁拐从空中先落下来,一脚用力地踩在一块巨石上,留下一只深深的脚印,慢慢被人们称为仙人脚迹,叫做“仙人踏石”。后来,脚印处冒出泉水,水也被称为“仙水”“仙泉”。这一传说口口相传,人们便在此建了仙爷庙。
据清嘉庆十年(1805年)举人张凤锵著的《甲子乘》记载,增广生黄栋曾吟诗:“石上看遗趾,仙人布武奇。苔侵痕尚在,雨刷迹无移。赤舄飞来处,红尘踏断时。寻踪应不远,羽化竟何之。”以此来描绘“仙人踏石”这一景观。
有一年清明那天扫墓,我们一时兴来,决定登人头山。我们在岭上伯公庙后上山,顺着平缓山势的小径爬上顶峰。当我们登上峰顶时,看到了仙人石边的仙爷庙遗址。断墙残壁约一米高,有四围墙,长满了杂草丛木。后来,听家乡老人说,该庙迁移别处。记得读初三时,我和几个同学到竹洲埔,在水库大坝边,登上人头山,那次也看到了仙公庙的遗址。
前年重阳节下午,我与几个文友爬山登人石嶂,可是这一次再也没找到仙公庙的遗址。过去的仙爷庙又是什么样儿,只好让人们梦中寻找。幸好博社乡有一册由蔡国桢誊写的对联手抄本,记录范铭新题海甲山仙爷庙的几副对联。
1、亭
(1)莲吐花而挺秀;山环海以回澜。
(2)莲自玉京发秀;山从金阙分来。
2、门
莲峰自昔标奇格;山海于今庆奠澜。
3、大门扉
莲山气象成今古; 海甲烟云自有无。
4、后主
几历劫途登上界; 曲传妙术济人间。
莲峰古寺,因莲花峰而显名。《甲子乘》记载的甲子八景之一“海甲莲峰”,以地名为雅称,有增广生黄栋一诗:“华岳分佳种,莲峰矗面开。彩连霞片起,姿带瀑痕来。盖可擎银汉,衣多点石苔。长留君子品,净植未曾摧。”
后来,莲峰古寺不知何故迁址于后湖村仙公埔,有人说被人把香火搬到仙公埔,也有人说一阵风把香炉吹上天又降落在仙公埔上。
又听家乡人说,因为莲峰古寺木柱横楹等生白蚁,渐渐腐朽敝,庙宇破敝。不久,古寺遗存的十根石柱,竟然被家乡身强力壮的村民从山顶抬下山,扛回博社乡,在溪墘建牛棚。前段日子,我们去寻找散落在家乡的莲峰古寺石柱联,只找到亭中的一根石柱,上面刻着“莲自玉京发秀”。
要是你想欣赏莲花峰,探访莲峰古寺遗迹,就得从博社乡寮仔水库尾人头山的东南山坡上去。